参考文献:
[1] 杜永峰,兰倩,李慧,等.筏形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2):107110.
[2]陈震,陈劲蕾,张海涛.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8689.
[3]王伟,杨尧志.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抗震性能分析[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2000(8):5963.
[4]李玉杯,熊峰.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地震时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4):98102.
[5]董建国,赵敏宏.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364.
[6]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639.
[7]尚守平,杜运兴,周芬.桩箱基础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4):9397.
[8]Abdul Hayir, Maria I Todorovska,Mihailo D Trifunac. Antiplane responseof a dike with flexibl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to incident SH waves [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1(21):603613.
[9]庞迎波.框架结构 筏基 土体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2009,25(7):2529.
[10]王新敏. 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1]孙更生,郑大同.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