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24-27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其教育实效性,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和改变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1]。统计表明国内关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多止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地位、作用、形式、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领域,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研究的不多。事实上,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许多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利用和开发问题。笔者拟从整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入手,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原则与途径。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科学内涵要整合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首先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等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一方面,实践以认识为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受客观存在制约[2]。实践将人的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而实践的结果可以判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实践教学是西方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今天,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广泛地被理工农医类学科的教学使用,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如:麻省理工学院为本科生提供在政治和公共事务领域参加实践研究活动的机会,斯坦福大学设置了暑期实践研究项目。我国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3]。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方法、形式、理念等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上,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在运用、观察与体验中,感悟、消化思政课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借助实践教学手段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运用和体验,最终使所学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的理论思维,逐步实现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4]。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种教学模式:一是发展感悟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观看录像、撰写观感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如在改革开放成就突出的地区、贫困地区、有特色的城市社区、有影响的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参观学习,加深对国情的了解。二是实践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实践问题研讨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就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热点、冰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冲突、法律纠纷等方面的事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5]。第6期叶芃等: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通过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性教学活动、影响和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和优化学生主体能力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来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活动要素、信息资源等。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聘请的校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其中,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的主体核心力量;辅导员、班主任等广大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政工干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中重要骨干力量;学校聘请的校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的有益补充;学生作为教育者和自我教育者,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潜在力量。思政课实践教学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各种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的村镇、街道、工矿企业等现实教育场所,为学生设立的创业基地、就业基地、军民共建单位、科教合作单位等学生能力培养基地,校内的各种人文景观、校史馆、科技馆以及各种素质拓展设施。思政课的活动要素主要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途径、实践要求等。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电视、讲座、社团、沙龙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物资资源是保障,活动要素是关键,信息资源是补充[6]。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还不到位,笔者通过对武汉地区10余所高校调查了解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呈现“人力资源主体多元、物质资源拥有分散、活动要素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特征。人力资源主体多元表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各吹各的号、各调各的调”现象。目前,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靠思政课教师组织实施,而思政课教师只是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现存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一些诸如讨论、调查、收看电视、播放电影等简单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各任课教师单兵作战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互不统属,且个人学识、阅历不同,导致了实践教学内容因教师而异,深浅难度差异很大。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日常的行为教育管理人员,不参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校聘请的其他实践教学人员只完成自己的实践教学任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知道也不参与[7]。物质资源拥有分散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属于社会占有,学校挂牌大多是学生工作部或校团委代表学校,与思政课教学单位无关;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散在专业课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在相关部门和单位。思政课实践教学老师要么不知道存在这些资源,要么要使用这些资源很不方便。活动要素交叉重复主要表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各自独立、各成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典著作选读等活动,学校团委、学生会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组”等学生社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组织到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生管理部门每逢“5.4”、“12.9”等节日就要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或举行纪念活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每年学校团委在假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等等[8]。表面上是“多管齐下”,实际上造成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只能泛泛而为,收不到预期效果。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有效资源没充分发挥作用。目前,高校都分别建有“学工战线”属学生处、“青年园地”属校团委、“理论动态”属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属思想政治课部。由于力量分散,传播政策和资讯的内容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少;发布信息的途径建设的多,师生交流沟通平台建设不够。致使校内信息资源缺乏新意、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用发挥得明显不够。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存在着自身原因。一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认为思政课是政治性、阶级性和理论系统性相结合的学科科学,是专门教授理论的课程,理论讲不清、实践没有意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规范。虽然思政课有实践教学课时,但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随意,缺乏课程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实践活动间缺少纵向连续性和横向互补性,实践教学往往只是少数“精英”学生的特殊待遇。三是很多高校都缺乏统一的、带全局性的负责指挥和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归属于教学部门管理还是归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应由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还是由学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等问题不明确[9]。由于管理归属不明确,实施主题不明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有形资源得不到统一的建设与利用、无形资源得不到科学的规划与实施。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原则与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作为提高实践教学成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检验学生运用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必须充分整合与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第一,科学高效原则。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稀缺,如资金投入、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实践场所等都十分有限,要使其发挥作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必须科学规划、合理使用,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前提,达到方便使用、全体受益目的,使其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第二,广覆盖性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不仅要使有形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得到整合,而且要使无形的活动要素、信息资源得到整合。要把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合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性质决定其必须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资源整合必须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并从中收益。同时,教学资源的整合应设计每门思政课。第三,系统协调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任课教师的精心投入,又要各方面的积极支持;既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解决好现行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之间的衔接和兼容问题,又要解决好学校、学院(系)和教师之间的关联问题;既要利用好思政课本身占有的物质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的物质资源。因此,整合难度很大。只有建立系统协调机制,才能确保通过整合,使人力资源调度顺畅、物质资源使用有序、活动要素明确统一、信息资源高效合作,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第四,优势互补原则。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专题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活动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编制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探讨整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新途径,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它需要更多的人力。这就需要对各方面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分工合作。思政课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发展实际,选准切入点,精心设计、策划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方案及实施步骤,负责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团委要充分发挥自身活动优势,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聘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辅导员和学校聘请的其他社会实践人员,要积极配合、协调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教务部门要支持协调、督促检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有机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员的能动性,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要科学整合实践教学活动要素。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四年制本科设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同时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是联系密切、结构合理、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原理”课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课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纲要”课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因此,应依据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科学有效地整合实践教学的活动要素。如:“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与社团组织开展的读原著活动结合起来;“概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与暑期社会调查、参观、“三下乡”、辩论赛等结合起来;“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与青年者志愿活动、文明修身活动、法律宣传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活动要素的整合不仅可以集中精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而且可以减少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0]。同时,要建立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各高校应成立以分管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学单位参加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在定期研究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检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同时,协调解决实践教学过程资源使用问题;要按照学分和学生人数确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比例,并切实予以保证;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建设工程。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资源的统筹安排,从政策层面上帮助学校解决无偿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高校思政课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在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