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08期
86-89
出版日期:2009-08-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从国际上看,其他国家很少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若要追溯其源,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提出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后来发展到128所[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它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68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高职教育已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7年底,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168所,当年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数的一半。2001年到2008年,全国共累计培养高职毕业生1000万人,其中福建、陕西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高达78%、84%[4]。尽管成绩喜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高职教育定位偏差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只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无层次的差别,应是平行发展,而不相互替代;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的偏差,出现了许多制约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错误倾向。如有些职业院校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重学历培养,不顾职业教育发展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盲目花大力气走普通高等学校的学位扩张之路,花大力气申请学位点,甚至提出要招收职业教育的硕士、博士,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定位不准确的一个表现;另一个倾向就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张不必再开理论课,这无疑不利于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和自我提高。同时,高职和中职的区别不明显。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经验来看,高职学院有许多学生都是从中职、中专、技校毕业后入院深造的,这就要求学院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充分提升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就读期间学到更新、更先进的东西[5]。换句话说,高职学院必须与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人才培养要求等诸多方面不同。如何解决高职和中职在培养学生方面雷同的问题,需要仔细研究。第8期郑白玲: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二)投入严重不足,合格“双师型”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超过了许多高职院校预期的速度,猛烈的发展势头推动着学校的前进步伐,过快的变化,也同时给学校教学、师资、设备条件等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许多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这当然有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的传统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在高职实验教学中,老师应该首先对技术、工艺、操作等完全熟悉。因此就需要从企业中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但这些师资人才同样也是企业不愿放手的宝贵财富,这就需要学校制定具体措施来吸引这些人才,以充实师资力量。(三)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但占财政拨款的比例却变化不大。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财力十分紧张,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地区单一农业又以单一种植业为主,专业化人才的市场需求冷淡。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发达,吸纳新的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强,加之在市场机制下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地区,使本来就稀缺的人才资源不断流失。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和吸纳能力不同,一些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习惯于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学校按自身专业特长和原有模式培养人才,不太关心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结构和比例如何?由于专业设置不够灵活,没有很好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办出特色,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多,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不够强。这就使得产业不能有力地推动教育发展,教育也没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没有实现良性循环,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根源。(四)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可就业岗位和行业过于单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着其竞争实力。高等职业教育应使学生具备三种结构性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三种结构性能力分别为核心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其中核心技能包括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包括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跨岗位的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6]。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应十分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实践中由于定位下移,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给予学生的只是针对特定岗位的一线操作技能。这种情形,虽然提供了学生在特定岗位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受就业的遮蔽,我们却难以看到或视而不见其中的弊端。这些学生缺乏取得更好岗位和更高薪酬的能力,缺乏转岗和职业转化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潜力。(五)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视角和准备不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从农业国加快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中国将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而这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对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移以及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成体系的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入世后首当其冲的第三产业,如金融行业,专门人才现有数量规模与行业需求总量差距不大,但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十分缺乏。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国内就业市场,而高等职业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能力不足,职业资格、技术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使现有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一)摆正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走特色发展之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办学的方向和重点是不同的,应该走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关注基层、更关注实践教学,同时,更强调和重视校企合作、校社联手的办学模式,在办学理念、培养计划、实验实训等各方面都应体现时代要求,真正做到以他方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盲目地在旧的发展思路下走学科扩张之路,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也是要长远发展首先得明确的定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单一的就业“工具”,而是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未来的自我学习和提升,成为适应新的竞争的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既体现在办学模式上,也体现在教学思路和教学质量上,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体现“高等”。在准确定位之后,高等职业教育才可能走特色发展之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二)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待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些学校而言,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要克服很大的困难,其设备、资源、场地等都显得非常紧张。如果要满足实用需要,那么像以前一样完全按班级进行建制的训练工作就需要有大量的设备投入,后期还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等问题存在。因此,可以尝试实施学分制或弹性学制,解决这方面问题。高职院校随着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调整,首先对老师工作量的衡量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模式,单纯根据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量来进行计算。另外,要使有限的场地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全校教学任务,就需要从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以实现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形式。灵活、弹性的教学形式的实施完全可以做到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满足对更多学生的教育需要,还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三)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和投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走产、学、研发展之路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制约着许多院校发展的瓶颈在于教育投入的有限。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和投入。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灵活等特点,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目前,中国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得到民间资本的支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资本可以调动和利用于高等教育的操作空间还很大。同时,高职院校有着比普通高等院校更大的优势,无论从培养的人才类型还是办学目标,都更适合走产、学、研协调发展之路。应该充分利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人才优势,积极拓展与社会的企业、公司等的合作,高职院校应该成为科技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消化和转移中心。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保证,而师资力量是制约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我们意识到合格高职院校师资的建设除了受制于经济原因之外,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根据高职院校在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各省市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编制办应根据变化的高职院校规模制定动态的标准,根据在校生人数逐年核定。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只核编到学院,学院在编制内自主聘任。同时,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无论哪一类学校的毕业生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要达到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且取得教师资格后,方可到高职院校任教。考虑到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特点,应该更重视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各省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五)尽快确立国际化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更高水平的、符合国际竞争要求的应用人才在经济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急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等活动;紧密关注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高端人才培养方向,办国家和社会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高等职业院校应努力迎接挑战,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