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11期
40-43
出版日期:2009-11-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论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强调“责任”。“责任”已经成为当前西方社会的主导性规范概念和最普遍的价值原则。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社会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加强和完善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诉求。一、责任与责任教育“责任”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历来人们所重视的研究对象。中世纪欧洲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把责任视为理性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把责任作为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并建立了以“汝当如此”为责任原则的义务伦理学。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一个人的责任时, 也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2] 329”事实也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那么到底何谓责任?按照《汉语大词典简编》的解释,“责任”一词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指份内应做之事;三是指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3]。结合这一阐释,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是指作为社会的公民,在道德上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公民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实质就是为了使行为主体践行某种契约的或道德的责任,而对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定要求,这些要求以规范、原则、理想等形态表现出来;二是把这些要求以及同它们相联系的观念灌输到每个行为主体的意识之中,使其能够自我调整和监督自己的行动,并对其他行为主体提出要求或评价他们的行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责任教育的种种途径得以实现,从而使行为主体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和情感、责任信念和意志、责任习惯以及固定的责任品质[4]。责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中有一定的差异,它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与此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责任教育的目的,因而,尽管责任教育的内容包含着某些全人类因素,但在阶级社会中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责任教育始终与人民群众本身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联系。责任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行为主体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接受着责任教育。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 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家庭、对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 并外化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责任行为, 塑造科学的责任观。二、责任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任何对道德教育的探讨,无不涉及责任教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民道德教育实际就是公民责任教育,就是教人负责地去行动,培养责任者是其根本所在[5]。在社会转型巨变的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大公民道德规范,都贯穿着责任和义务这一主线。(一)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对国家、社会的责任“爱国守法”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责任。爱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明白中国如何由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热情。“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人行为要遵循国家的法制法规。这也是规范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要形式,“守法”作为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基本要求。第11期张巍:论大学生责任教育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敬业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敬业”就是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对社会、对工作要负责;“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二)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对他人的责任“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强调公民对他人的责任。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人与人之交往的前提。对广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强调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现代社会,公民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社会成员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教育广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学习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三)勤俭自强——对自己的责任“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是自我责任的一种体现。每一个社会主体对自己也负有义务,个人有责任积极地不断地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等合理需求,安排好个人的健康生活,锻炼好身体。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鼓励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对自己高度负责。责任教育是对公民实施的一项基本素质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应该把责任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各项教育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融进责任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最终使他们成为既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能力,又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三、责任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一)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意识弱化,重物质利益轻社会需要的事业追求等特征,责任感的淡化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中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道德氛围,责任感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 无疑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核心素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要求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及其结果负责;市场经济以满足买方市场为主,要求人必须对他人负责,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不允许华丽包装伪劣、权利抛弃责任等现象的存在,要求人必须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现代社会尊重道德,中国古老的“诚”、“信”、“义”仍然是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 而“诚”、“信”、“义”的集中体现就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产品使用者负责。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人们具有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人的自我发展不仅要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且要以世界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大学生不仅应承担本民族的责任,而且应承担整个人类发展的责任;不仅应承担今天的责任,而且应承担未来的责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实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利益的紧密相连,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现代社会以强调个性和注重民主为主线,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行为者的人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因此,在行动领域里,责任伦理优先,人的责任成为了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保证。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能力不断增加,人的行为本性也发生了变化。技术的力量使责任成为伦理学中必须遵循的新原则,特别是对未来的责任。人的责任感成为了科技成果造福人类的重要保证。再次, 现代社会是逐步向知识型转型。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手中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人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这些人应负更多的伦理责任,需要有特殊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行为,要求他们在成为“知识人”的同时成为“责任人”。(三)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集中体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深层的东西。强烈的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严格说来,一种行为只有当它出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时,才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人正是透过强烈的责任感和纯正的人格,才具有了无以取代的尊严。物的价值可有其等价物,可以用物换,可以用钱买;但是做人的尊严,却没有等价物,不能用物换,不能用钱买。一个革命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威武不屈,坚贞不移,以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保持革命者应有的人格尊严。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保持大学生人格尊严的最好体现。另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同批判意识密切相关。一个责任感严重缺乏的大学生,谈不上确立批判意识,即使面对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劳动方式,也会抱以冷漠的态度而不予关注,其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皆无从谈起。相反,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持热情关注的态度,对现实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等,也必然会因责任感的驱使,产生强烈的批判和改造欲望。惟有对落后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和改造欲望的人,才能激发创新动机,并在创新活动中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强烈的责任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和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源泉。四、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高校责任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或以榜样宣传的固定模式,用一些外在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道德面貌,而很少要求学生真正负责。教育内容老化,把责任教育等同于校纪校规教育,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高层次的教育内容。过分强调意识形态问题,把责任教育简化为政治教育和政治运动,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通过对国外责任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责任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自觉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 建立在理性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其中最重要地是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握时代的脉搏。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别人的劳动和社会的发展, 以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才会增强责任感, 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6]。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题正转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适应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而且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来完成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重任。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责任的自觉理性,使每个大学生将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社会角色尽职尽责,这是新世纪中国社会生活主题对责任教育提出的现实诉求。(二)完善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学会负责”,培养责任主体,完善主体人格,强化自我责任教育,这是实施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关键。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即让受教育者成为责任的主体,自觉、自主、能动地参与责任教育实践,通过反复的责任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的教育。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培养其面对各种利益冲突能够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要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在责任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合作与交往,增强其责任能力。大学生责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要求,重视大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尤其要善于启发、引导其内在教育的需求,鼓励其参与教育过程,融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7]。(三)强调大学生的角色认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在家庭、单位、社会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不停地在转换角色,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地担负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要发挥个人的作用,履行个人的责任,就要找准个体的角色定位,认同个体充当的角色;同时,正确处理与周围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增强互相协作意识,强调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和谐,并不断提升自我[8]。(四)激发大学生的责任需要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 286”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环节,是人类结成社会关系和进行认识活动最内在、最深层的原因。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有动机,也不可能有人类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实践活动。同样,没有责任需要,就不会有责任行动。而责任需要的基础是对责任实现所具有的满足、对自我与社会的价值主动形成责任感的心理倾向。责任需要对人的责任认识、责任感、责任信念、责任行为具有原动力作用。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就应当激活大学生的责任需要。要让广大学生懂得,人生之真谛全在“责任”二字;要让其了解,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任何人都与他人共生性存在。这种共生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认同某种社会规范,由此便规定了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承担的责任[9]。大学生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当然,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