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04期
33-36
出版日期:2010-04-30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高校“三困生”即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在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1\]。这一群体的学生初期一般单一表现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者心理困难,但随着压力的增大,单一的“困难”转化为多种“困难”,造成“双困”,甚至是“多困”。在经济、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呈“多困”状态的学生即“三困生”。“三困生”群体的存在和情况的复杂性,必将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造成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
1“三困生”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三困生”群体不是生而就有,它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目前大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虽然多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但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受挫能力、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学习或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会因种种原因致使困难多特征出现。据武汉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计,2009年来接受心理咨询的208名同学中,因学习困难转化为心理困难的学生98人,占47.1%;因经济困难转化为心理困难的学生51人,占24.5%。可见,这些学生多数为单一困难转化为“三困”。1.1因经济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贫困家庭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就业竞争能力较弱,使家庭无法获取足够的利益。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虽经历磨难考上大学,但心理上却已千疮百孔。这些经济困难学生在与同学们相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沉闷、孤僻、封闭,不与别人沟通,造成性格的缺陷,出现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双重的压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学业无法得到保障,出现学习困难,进而转化为“三困生”。
1.2因学习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学习困难学生是对大学的不适应造成的,这种不适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中出类拨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二是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困难给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并不同步,称为“异时性”现象。对于高中是学校骄子而在大学却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异时性”现象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忧郁、厌学等心理,如果不能正确疏导,就会被“累积”而产生心理困难。同时,根据现行教学制度,凡课程成绩不合格需重修、留级或参加各类培训班,都会产生额外的经济负担,学生一般不告诉父母,用生活费来交纳这笔费用,产生暂时性的经济困难,从而转化为“三困生”。
1.3因心理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有逐年上升趋势\[2\]。目前,大学生面临着适应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在他们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会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困难。心理困难学生特别是高危个体,如果不接受治疗或坚持用药,正常在校生活和学习都很困难,对学业造成重大的影响。在治疗病情等过程中,经济压力也是巨大的,极易转化为“三困生”。从转化类型可以看出,“三困生”群体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这三个因素对学生发展影响大,它们可能单一演变,也可能两两结合,最终导致学生发展演变为“三困生”,各因素转化关系见图1。图1中箭头的粗细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转化难易程度,如经济困难易转化为心理困难,用粗箭头表示;学习困难较难转化为经济困难,用细箭头表示。图1“三困”因素转化关系图可见,心理困难既是与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并列的一个独立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因受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影响而加剧的关键因素。在所有的转化过程中,心理困难这一因素占主导地位,它既受其他两个因素影响,又会反作用于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因此,心理困难是大学生由“单困”到“双困”,由“双困”最后发展到“三困”的重要原因,也是新时期高校对“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校开创有效工作途径的着力点。
2影响“三困生”形成发展的外在因
素分析2.1社会因素第4期王苓,等: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把利益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传统的社会道德受到质疑,出现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现象。社会上不和谐的现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与大学生所受的传统教育产生了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显得无所适从,陷入迷茫,导致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受到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产生偏执、冷漠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据统计,按照我国8%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来推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1 000万之间;另一方面,我国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 1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待就业人数大大超过社会所能增加的岗位数\[3\]。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难短期内解决,致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2.2家庭因素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在走进学校,步入社会之前,获得知识、形成的生活习惯主要来源于家长。家长的教育导向与现实言行的差异,使学生难以把握标准。同时,家长的利已、功利等世俗行为,对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其次,父母感情不和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父母感情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环境将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使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长期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畸形发展,使他们陷入苦恼、恐惧、失望与厌世等消极情绪中,最终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心理问题和交际障碍。2.3教育因素目前我国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成绩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4\] 。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的培养。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1989年,国家出台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与此相应的,高教收费呈几何级增长势头,经济困难学生随着收费制度产生,随着收费增长而增多\[5\]。
3“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在“三困生”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对高校“三困生”的教育如果采用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工作中,应该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并充分发挥“社会—高校—家庭”宏观体系育人功能,切实做好“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1建立特色心理健康工作模式针对心理困难特别是高危个体的教育,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454”型工作模式,即:四级塔形工作体系、五级圈层目标体系、四级预警系统。四级塔形工作体系。决策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领导纳入学校决策层面。领导层:学校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主管,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部门等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测查与建档、咨询与培训等。执行层:各学院(系)。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等。实体层:学生班级。以班级心理委员为骨干,负责收集、报告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6\]。五级圈层目标体系: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困扰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为一体。各个圈层的工作环环相扣,密切配合,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目标体系上整体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四级预警系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预警系统,寝室—班级—学院(系)—学校。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每级预警系统明确界定第一责任人以及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内容,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特殊情况可越级报告。从而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失在萌芽状态。
3.1.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利用SCL90或16PF等心理测评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应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信息、经济状况、个性特征等,起到筛选心理高危易发人群的作用\[7\]。根据测查结果,在全校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材料,使每位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性格上的“缺陷”,做好心理的自我调节。对于测查出的重点学生,要采取跟踪辅导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压力,防止学生由单困学生转化为“三困生”。在做好普查的同时,加强日常咨询辅导工作,对学生学习压力、情感受挫问题及突发心理危机进行辅导,引导他们以正确方式释放压力。另一方面,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
3.2加强“三困生”的经济资助与养成教育
3.2.1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首先要扩大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的发放量、发放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输血”。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加大政府投入。高校要努力争取社会资助,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使有限的资金科学运用,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其次,要多途径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挣钱,提高他们的“造血”能力。高校成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帮助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多途径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改革学校内部用工制度,将临时工岗位提供给学生,同时开辟学校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走入社会,在校外从事社会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家教等有偿服务活动\[4\]。通过“输血”与“造血”的有力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3.2.2深化“三困生”的养成教育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通过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的就业竞争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同时要关心“后进”学生,耐心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三困生”的养成教育,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名师、专家讲座,学术科技活动,知识竞赛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向高年级学生学习,掌握大学自主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提升自信心。
3.3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要密切社会、学校、家庭的联系,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宏观体系育人功能,构建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防范和预警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系统整体的作用\[2\]。首先,高校与社会要加强互动。一方面,社会要更加主动关注并帮助解决“三困生”问题。比如加大资助经费投入,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从激励学生学习入手,多方面设置国家、省市政府奖助学金,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8\];加强社会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在思想领域和社会舆论观念上倡导平等相待,反对社会歧视,为“三困生”群体创造相对公平的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促进“三困生”群体主动融入到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之中,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其次,高校与家庭要加强沟通。高校必须主动保持与家长、学生的密切联系与有效沟通。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座谈会、电话、信函联系等方式,反馈教学及管理信息,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方法。这样既能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又能让家长了解学校、关心学校,及时发现苗头,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