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04期 37-41   出版日期:2010-04-30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


0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材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材体系建设呢?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以求教于同仁,同时,以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课程教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5号文件”)指出:“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并要求“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了“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和管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建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议。”在“05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为了贯彻和落实“5号文件”的精神和落实“05方案”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这一要求和目标,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织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于2007年7月编写出了第一本供全国大学生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新教材”),随后在2008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新教材的优点是无庸置疑的。它不但是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之力编写而成的,而且较好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新发展成果的力作,逻辑地体现出“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的特点,在广大大学生和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通过几轮教学实践运用,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究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1新教材具有明显的拼凑性,没有真正实现
“05方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从新教材的体系来看,新教材一共由8章内容构成,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此,我们发现,除了绪论这一章外,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这两部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认识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自由资本主义部分;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帝国主义部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以及社会主义的实践部分;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过去我们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理想部分。一言以避之,新教材体系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和《科学社会主义》\[3\]这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教材体系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而成。因此,这样教材的体系不但不能够给我们的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学习和教学之用的、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给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种种困难,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巨大的麻烦。由此我们可以说,新教材不仅没有真正做到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正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体系,也与“05方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第4期王志林,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
1.2新教材体系没有实现对旧教材体系的超越从新教材所反映出来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看,新教材中所反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实现对“05方案”前,我国的教材体系中所反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超越。也就是说,没有完全克服“05方案”以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片面的理解。我们知道,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理论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刻意地像其他的哲学思想家那样去构造一个所谓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要依据不断发展是实际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4\]”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5\]。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后人对于如何认识、把握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过总的看来,一方面由于诸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前苏联教科书体系\[6\]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的误读,长期以来,我们时常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所谓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7\]。这样一来,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限定在一个十分狭小的空间领域之内。在此,我们不妨以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体系为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分成了4个组成部分,即世界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正是这样的内容编排和称谓,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内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先后次序”问题之争,导致了我们无法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旧唯物主义理论和黑格尔理论以及费尔巴哈理论区别开来,等等。使得人们通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能够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理解,也就不可避免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简单地理解为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简单相加,也就逻辑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地理解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三者的综合。总之,由于过去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全面、不正确、不科学,改革也就成为了历史的、逻辑的必然。新的教改方案提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反思和改正我们错误的机会,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研究,并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机会。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还是没有以一个创新的、科学的观念来对待这个机会,使得新教材体系依然没有实现对旧教材体系的超越,克服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新教材体系无论是在章节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具体内容的论述上都没有逃脱旧的体系的羁绊。因此,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依旧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很好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丰富内容,也就更不可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能够供学习和教学之用的,并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体系没有实现“5号文件”和“05方案”的要求和目标。
1.3新教材没有很好地实现政治精神、人文精神
和科学精神三者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体系对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一套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是大有意义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也是具有毋庸质疑的意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之所以导致或者说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滑坡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由于受到特定原因的影响,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为了特定的需要往往注意到政治精神的突出,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致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成为一个简单的政治说教。这样一来不仅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地伤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科学性。新教材虽然较好地体现和落实了“5号文件”的政治精神,但依旧没有较好地体现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也就是说,新教材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政治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三者的有机统一,因而,新教材不仅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没有实现“5号文件”和“05方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1.4新教材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更加突出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矛盾——教学内容要求与具体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正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它时常成为困绕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广大教师从各个方面做出了艰辛的探讨和努力。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及其解决,然而遗憾的是,从新教材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看,如前所述,新教材作为一个几乎涵盖了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3门课程内容的教材体系,不但没有能够克服和解决这一矛盾,相反,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而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在此,我们不妨将“05方案”与“98方案”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课时的规定进行比较。“98方案”中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的课时为54学时(其中,教学课时为36学时,实践教学课时为18学时);而新的“05方案”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教学课时为36学时,实践教学课时为18学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总教学课时数没有发生变化,即与“98方案”相同。但是,教学内容却是成倍增加。正是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得新教材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几乎涵盖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3门课的主要内容,使得新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包含着一个甚至几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困难。另一方面,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如何将这样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并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教材内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总之,笔者认为,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体系中,正是由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教材体系的构建正如“5号文件”中指出:“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材应该反映该学科或者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就是说,教材是一门课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同理,作为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也毫无例外地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作为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一方面不仅要反映我国乃至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因此,面对新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提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构
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恩格斯在1886年12月28日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发展过程的阐明。\[9\]”列宁也曾经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当时的一切领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钢板一快,任何企图将某一原理从中游离出来都是错误的,真理向前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10\]。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中央“5号文件”中所确立的目标——即让大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必须首先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这一研究应该包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涉及的理论范围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的逻辑关系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各个原理的逻辑结构的研究;最后,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以及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结构。
2.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体系的关系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创立的,并由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根据世界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则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创立的包含着他们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以及后来的继承者对其进行发展的学说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因此,他们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即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或者反之,这样做都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是不能够分离的。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内容上看,她包含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实质,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她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红线”。因此,我们具体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时,必须要对此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避免与之有关的问题的出现。
2.3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三者之间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讲,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他们三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此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决不应该是一个如同新教材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看作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的简单的综合。反之也是如此。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依旧作为3门不同的、独立的课程存在,他们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一样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我们还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够使之相互的混同或者替代。
2.4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精神与人
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历史上一切旧的理论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不仅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改造作用,同时,公开地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这也就是列宁所指出的“党性”\[11\]。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具有鲜明的政治精神或者阶级性。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是在吸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经过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结合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同时也具有科学精神。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政治精神,而且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他们三者的有机统一。新教材必须反映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材体系,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才成为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过去那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的教条化、政治化等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2.5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教材体系总是与教学体系紧密相联系的,并进而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课时相关联。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体系通过教学体系表达出来,并又借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活动的实现又必须占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时间(学时数),教学时间的长短与教学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并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表现为:教学时间长,往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全面充分展开,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如果教学时间短,则反之。因此,我们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合理的、恰当的教学时间安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使得它们几个方面都协调起来,避免这一矛盾,创造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2.6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体系中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细节决定成败,在编写新教材的时候,我们还应该依据教材体系的要求,具体地安排和落实好章节内容的逻辑次序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转换,使得教材体系与理论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我们才有可能在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5号文件”和“05方案”的要求和目标。3结语正如“5号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反映。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因此,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在完整、准确、科学地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具有一般意义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