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329-332   出版日期:2016-08-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高含碳锌窑渣中Cu和Ag的综合回收


1 引 言锌窑渣是由湿法炼锌的浸出渣配加约40%~50%的焦炭,在回转窑内经高温(1 100 ℃~1 300 ℃)还原挥发锌、铅等金属之后水淬而成的残余物[1]. 由于焦炭燃烧不完全,使得部分焦炭仍然残留在窑渣中[2],同时,窑渣富集了锌精矿中的铜、银、金、镓等有价金属[3],综合回收潜力巨大. 锌窑渣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二次资源,但对其有价成分的综合回收利用当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4]. 锌窑渣产生过程中,浸出渣与焦炭的混合物料在经过回转窑高温区时,渣料呈半熔化状态,物料之间相互粘结,且许多有价元素以金属或合金态存在,或者形成各种化合物,嵌布关系紧密[5-7]. 由于高温窑渣从窑尾排出即遇水淬,所以锌窑渣硬度大、粒度小[8]. 以上因素导致了锌窑渣的综合回收利用难度较大. 目前,国内不少冶炼厂只能将锌窑渣堆放于渣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也污染了周围环境[9-10]. 云南某锌窑渣中铜、银含量较高,同时,由于焦炭不完全燃烧,窑渣中碳质量分数也较高. 为综合回收其中的铜、银等有价金属,对该窑渣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 2 实验部分锌窑渣化学多元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见图1. 从表1可以看出,窑渣中有回收价值的金属元素主要为Cu和Ag,窑渣碳质量分数较高,达到了23.12%.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窑渣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焦炭,铜的存在形式有:金属铜、硫化铜、合金态铜等,氧化铜含量很少. 窑渣中还存在的其他物相有:金属铁、金属铅、硫化锌、硫化铅、硫酸盐、硅铝钙组成的玻璃相等. 由于锌窑渣在产生过程中,渣料呈半熔化状态,导致窑渣中各物质互相嵌布紧密且赋存状态复杂. 3 结果与讨论研究表明,该窑渣具有工业回收价值的有价金属为铜,银的回收可作为伴生元素富集于铜精矿产品中. 铜、银的综合回收以浮选工艺为主,由于该窑渣中杂质碳含量较高,会大量吸附浮选药剂,且碳的可浮性较好,故优先考虑浮选脱碳,以去除大量杂质碳对铜浮选的影响. 为获得最佳的分选指标,进行了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脱碳浮选的捕收剂采用煤油,松醇油为起泡剂. 脱碳浮选的尾矿用来进行铜浮选,铜浮选采用组合捕收剂ONG-5,松醇油为起泡剂. 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浮选工艺很难对铜进行富集得到合格铜精矿. 基于此,试验又进行了浮选铜精矿的浸出研究,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故最终确定了该窑渣综合回收铜、银的工艺流程为:脱碳浮选—铜浮选—铜精矿浸出. 3.1 浮选条件试验浮选条件试验流程见图2,分别进行了磨矿细度试验、煤油用量试验、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试验、捕收剂ONG-5用量试验共4个条件试验,主要考察指标为铜粗精矿和炭粉中Cu品位和回收率. 3.1.1 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试验煤油用量为400 g/t,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为100 g/t,ONG-5用量为600 g/t,铜浮选松醇油用量为40 g/t,试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窑渣磨矿细度的提高,浮选铜粗精矿中的Cu品位逐渐下降,Cu回收率先大幅度增加,后逐渐下降,Cu回收率升降的拐点在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6.7%的位置. 因此,合适的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6.7%. 3.1.2 煤油用量试验 煤油用量试验的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6.7%,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为100 g/t,ONG-5用量为600 g/t,铜浮选松醇油用量为40 g/t,试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煤油用量的增加,铜粗精矿中Cu品位逐渐上升,上升幅度越来越慢,Cu回收率逐渐下降. 当煤油用量从400 g/t增加到500 g/t时,铜粗精矿中的Cu回收率明显下降. 综合考虑,确定后续的脱碳浮选煤油用量为400 g/t. 3.1.3 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试验 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试验的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6.7%,煤油用量为400 g/t,ONG-5用量为600 g/t,铜浮选松醇油用量为40 g/t,试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的增加,铜粗精矿中Cu回收率逐渐下降,Cu品位逐渐上升. 当松醇油用量从100 g/t增加到150 g/t时,Cu品位上升很少,但Cu回收率下降明显. 综合考虑,确定后续试验碳浮选松醇油用量为100 g/t. 3.1.4 捕收剂ONG-5用量试验 捕收剂ONG-5用量试验的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6.7%,煤油用量为400 g/t,脱碳浮选松醇油用量为100 g/t,铜浮选松醇油用量为40 g/t,试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图6.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铜浮选捕收剂ONG-5用量的增加,铜粗精矿中的Cu品位逐渐下降,Cu回收率逐渐上升. 当ONG-5用量从600 g/t增加到800 g/t时,铜粗精矿中Cu回收率增加趋势放缓,Cu品位仍继续下降. 综合考虑,确定后续试验铜浮选捕收剂ONG-5用量为600 g/t. 3.2 闭路试验在浮选条件试验基础之上,进行了浮选闭路试验探索,试验流程及药剂制度情况见图7,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闭路试验铜浮选采用2次精选铜精矿Cu品位依然较低,只有6.24%. 显然,只通过单一浮选工艺回收此窑渣中的铜、银等有价金属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铜精矿的品位,在闭路试验的基础上对浮选铜精矿进行了简单的浸出探索试验. 3.3 铜精矿浸出试验铜精矿浸出试验相关条件为:铜精矿采用闭路实验所得的铜精矿,采用H2SO4为浸出剂,H2SO4初始浓度为4 mol/L,液固比为4,常温常压下浸出2 h. 铜精矿浸出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浮选铜精矿通过H2SO4浸出,浸渣率为48.69%,绝大部分Cu、Ag富集在浸出渣中,作为最终铜精矿,其中Cu品位为11.83%,Ag品位为2 616.00 g/t,Cu对原矿回收率为72.03%,Ag对原矿回收率为75.06%. 浮选铜精矿浸出达到了较理想的试验指标. 4 结 语1)云南某锌窑渣碳含量23.12%,具有工业回收价值的有色金属为铜,银的回收可作为伴生元素富集于铜精矿产品中. 2)试验研究表明,仅通过单一浮选工艺很难对铜、银进行富集,铜精矿品位较低,需采用联合工艺进行处理. 3)通过“脱碳浮选—铜浮选—铜精矿浸出”的工艺流程处理该窑渣,得到最终铜精矿Cu品位为11.83%,铜精矿含Ag品位为2 616 g/t,Cu、Ag的综合回收率分别为72.03%和75.06%,达到了综合回收窑渣中铜、银的目的. 4)铜精矿浸出试验的各项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满足工业生产的各项要求.